English

理解尼采

2001-01-0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在西方思想史上,尼采恐怕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。人们对他毁誉不一,用不同的观点对他的思想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。尼采也常常遭到误解,有人说“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”(波达赫:《遭毁灭的尼采著作》)。在中国,尼采学说也是命运多蹇的。大概在尼采逝世后不久,他的学说就开始传入中国。20世纪初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思想家梁启超、王国维一直到鲁迅、陈独秀,大都对尼采作肯定的评价,推崇他破坏旧文化、创造新文化,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和鲁迅都把尼采和马克思相提并论,作为代表未来西方思想潮流的重要人物。但是,尼采在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时兴了一阵子,随着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而出现“尼采热”,尼采也被中国的法西斯信奉者歪曲利用,从此就背上了种种恶名。在很长时间内,尼采的名字在中国成为“禁忌”,他的书不再出版,关于尼采的研究也完全停顿了。只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、面向世界以后,从80年代开始才逐渐恢复对尼采的研究,甚至一度又出现了“尼采热”。我觉得经过一百来年的风风雨雨,几经炎凉,现在应该是冷静地坐下来认真地研究一下尼采的时候了,既不要带着某种情绪去利用尼采达到什么目的,更不要搞什么市场炒作,要知道“市场上的苍蝇”是最使尼采反感的。实事求是地说,过去中国人对尼采的理解,往往只是片断的,或局限于少数个别著作,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。近十几年来尼采著作的中译和有关研究增多了,但至今真正有份量的全面系统的学术研究著作也还没有问世。我们迫切期待着中国作者写的那样著作的出现。

作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,要真正理解他谈何容易。有过一个时期,尼采是批判的靶子,要批判他是太容易了。他的优点在于坦率,敢于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,所以他的错误观点也很明显突出,在他的著作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。记得恩格斯说过,挑黑格尔的毛病很容易,但这是小学生的工作,真正困难的是从一大堆废物里找出真正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。出身于基督教牧师的家庭,生长于妇女之手,却成为反基督徒、反女性主义者,青年时代崇拜叔本华哲学,迷醉于瓦格纳音乐,后来却成为叔本华、瓦格纳的激烈批判者,这是为什么。

十几年前我去魏玛访问,这是德国文化气息最浓郁的极美的小城,那时德国尚未统一。与歌德、席勒那些文化巨匠在一起,尼采是无声无息十分寂寞的。我去了尼采故居,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。我参观了丰富的尼采档案,到了他的住室,那里只剩下他的胸像孤零零地放着,我看到他寂寞、孤独、忧伤。我突然想人们读他的书,写了这许多关于他的书和文章,利用他的名义干这干那,但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他呢?晚年一直陪伴着他的亲人,包括Eliza?bethFosterN.不理解他,去那里参拜他的希特勒也不理解他。他孤单单地在那里,谁真正了解他内心的痛苦和希望呢?

我以前曾说过,尼采所需要的不是辩护,而是理解。在历史的审判台前,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,而尼采却决不是弱者,他的著作就摆在那里,任人去评说,更不需要什么人去做翻案文章。他自己讲,读他的书需要有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,其实我觉得更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热烈的心。尼采不仅是思想家,而且是一个诗人。他不仅写诗,而且处处表现出诗人气质。他并没有建立严密的理论体系,许多著作是警句式的语录汇编,有许多形象化的比喻,因此人们根据不同的理解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释。这样,尼采学说也就给各种不同的派别和倾向,都留下了重新解释的宽广的余地。我以为对历史上任何一个大思想家都会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,这不仅是允许的,而且是不可避免的。今天我们讨论尼采学说,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评价。我还是那句老话,对这样的学术问题不能、也不可能要求“舆论一律”,惟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展开自由的学术讨论,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比较,来加深我们对尼采的理解和认识。

《尼采其人其说》,

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

2001年1月版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